社群结构是由社会关系交织而成,其中就涵盖着类型、规则、标签、目的等一系列元素。比如,针对于群成员标签的定义,有多重维度可区分,地域、行业、兴趣、年龄甚至性别,划分的越细化,运营中所涉及内容越精确,这也是共同价值观聚集的重要风向标。
苹果公司定义的产品简而美,将艺术融入到产品设计当中,所针对的人群,是一些追求高科技与前卫时尚潮流生活的高端人群,他们的生活追求简洁并且高逼格;"为发烧而生"的小米,社群运营方面的标杆者,在运营者精细策划下,聚集着大量忠实的米粉,他们身上折射出的共同特性是既没车又没房,但却追求黑科技的一批人;最近在社群活跃又大举成功的产品-拼多多,定位于为生活精打细算,迅速在物美价廉市场打开缺口,依赖社群建设传播理念以及转化价值。
这些社群背后的成功运营离不开一套成熟的理念,精确、聚集、时间、目的。围绕某个话题、产品、功能产生聚集效应,形成共同语言,其实质是需要一定规模化粉丝基础,形成强大的势能,向同一目标前行,而粉丝的数量取决于质,只有在下一步能够有转化率的人群才有价值。以互动方式、灵活技巧展示社群价值,通过某个核心价值吸纳粉丝,才有人群的聚集,并且传递的价值不能"广而杂",精确定位才是关键。
社群粉丝的聚集其本质是粉丝时间的占用。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是最好的方式,如果粉丝觉得时间付出过多而所得到的效益却很少,将降低社群价值并且成员流失。时时把控群内活跃度,活跃度体现在参与度以及忠诚度,也即是提高粉丝的潜意识存在感。另外,社群运作是由实际价值驱动的,粉丝付出的时间也需要得到实际效益,资源、干货或人脉等作为时间花费的意义价值,让粉丝体会到这是性价比高的直接方式。
如何迭代才能拒绝成为"僵尸群"?
针对于某个主题而设的社群,平时一片死寂,静静躺在列表中,偶尔有一两个成员说几句无关紧要的话,却仍旧无法带动群内氛围,如何避免成为这样的僵尸群,来应对这种尴尬场面发生?
这是内容为王的时代,而内容究竟是什么?如何打造一个优质的内容生态?比如,对于关于干货的分享,就某个主题分享出独特的见解,并且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自然也就拔高了内容水平,升华群成员认知感,提供思想的水源影响他人的价值观。这仅仅是第一步,互动才是粉丝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可以采用大咖解答型促活群内氛围,同时也倡导群内成员展开讨论,做思维发散传播。
同时,针对于群体属性,可以进行线下活动策划,以面对面的方式使得成员与社群之间产生纽带作用,在潜意思里形成代入感,同时鼓励成员自组织发展,互相帮助、合作共赢,对于发展社群之间人脉关系最为突出,带人感知社群的真实感。
社群运营,一定需要机器人么?
社群稳步运作需要一定人力去支持、维护,微信群机器人作为一种自动化的服务小程序,它带给运营者更加高效、方便、快捷管理群,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运营者在回应、搜寻、整理、推送等繁杂手续所花费的时间,在一些不需要感情基础的操作可以借助机器人来完成,而机器人是没有温度的,在某些领域上是无法承担起社群运营者角色。
社群运营需要三个基础步骤,即社群运维、知识分享、数据整理,构成了社群存活的生命线。社群运作离不开活动策划,而策划是根据活动内容以及社群属性所产生的方案,在活动进展中需要人为执行以及引导;知识分享作为速效救心丸,能够定性产出大量优质内容,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负责碎片化内容的整理与概述,传达给群内成员;粉丝的数据是社群的基础,它能够给运营者呈现出最佳的用户画像,掌控社群的活跃度,有节奏引导社群方向。
对于某些需要主观上判定、处理的事务是无法交由机器人来完成,社群成员作为有感情色彩的一员,当遇到某些问题亟待解决时,希望得到人为的反馈,对于某些繁杂有着同等性质的事务,可以交付给机器人智能化解决,其中的平衡点需要运营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用户的属性进行合理设定。
社群如何实现收割变现?
社群建立的出发点是处于某种目的、利益考究,在运营时也涉及到诸多的人力成本,无论是出于社群持续运营还是商业变现的目的,最终还是需要将一个社群成为变现的入口,如何实现由社群到现金收割,我们分析了大致几个方向。
作为一个精品好群,主题上应当明确经营专注的内容,这就涉及到之前所说的留住优质粉丝,不在量而在质,人群定位精确,经营的内容能够带给用户绝对的价值,在形式上,定期线下活动产生社群认同感,以互动促进群内关系发展。
在形成好群基础之上,可以选择一些变现手段。寻找想做活动的企业以及商家,做付费活动,比如社群举办分享型会议可以穿插做路演,其中路演企业收费。群内积累的用户量以及精准的用户群体,构建好了传播基础,社群新媒体接入广告变现,承接企业广告植入,需要注意用户的反弹效应,运营者应格外把握时间节点。此外,对于组织建设较好、专业性强的社群,抓住用户痛点,可以提供优质解决方案,收取一定比例费用。
变现的实施是在社群稳固建设后的基础之上,在粉丝产生一定认同感、归属感寻求的资金索取方式,当然,如何做到灵活性处理,如何在不散失用户量、不改变社群原则的基础上寻求平衡点需要运营者自己去衡量以及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