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哪个行业,似乎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就连路边卖水果的阿姨都建了个群来专门发布新鲜水果到货、优惠折扣等相关的消息。
不过,虽说社群是一个低成本、收效快的营销模式,却不见得每个人都能把社群玩好,由“活”变“死”的社群比比皆是,可能你翻看一下自己的微信就能看到好几个。
“建群容易,运营犯懒”这是大多数建群者的想法,正是因为有这种病毒式的想法存在,导致如今的社群泛滥。
很多人刚开始加入一个群,会先有一个观察期,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群没有价值,基本都会设置免打扰提醒。
而一旦用户做了这个行为,那么就很难再将它启动。所以说,你需要在用户观察的时间里,尽量满足用户的需求,给到他足够的“存在感”。
而为了让社群能够持续活跃下去,社群运营就得在促活这事上下功夫,这里我想分享10个微信社群里比较通用的社群方法和技巧:
这跟淘宝打卡赚金币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多出现在教育类社群中,通常会制定打卡的规则,要求群员每天完成一个小任务,同时在群里分享打卡标签,持续一周或一个月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励。
像我之前就曾加入过一个每日阅读群,每周一都会在群里分享自己这周要看的书,为期七天看一本书,每天分享看书过程中的心得,最后一天就是写一个读后感来分享讨论。不得不说活跃度还是挺高的。
简单来说,物质激励就是在社群中指定一套激励体系,通过发放奖品的方式去激励用户踊跃发言,参与到社群活动中来。
比如可以在发出一个论点时,用发红包的形式激励更多的用户参与到讨论中来,这样就可以让用户在活跃答题的同时进行了互动。
如果做的是免费社群,那么建议你要每个月定期进行筛选,把那些潜水用户删除掉,然后再注入一些新鲜血液,来带动社群的活跃。
毕竟那些潜水用户大多都是已经屏蔽了这个群的,继续留着也没什么用,只会占位置,还不如删除掉,再重新添加新的用户进来。
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利益类型,有的社群能够获得信息,有的社群能帮自己养成习惯,有的社群能发现什么东西值得买,不同的利益点会导致不同的活跃度。
对于营销相关的社群,可以在社群定时举办品牌相关的分享会,给用户输出他想要获得的价值,在活跃用户的同时也能增加用户的粘性。
如果群内的内容产生是以UGC为主,那么可以尝试从活跃用户中去找KOL,扶持他做社群的IP,让他持续活跃在社群中生产内容。
比如某些品牌营销群就会专门邀请相关的大咖来做分享,但也不排除会从社群内的用户中去挖掘大咖进行分享他们以往的那些成功经验,让群内的用户受益匪浅。
无论是什么群,活跃的大多都是一批人,可以说整个群的活跃就是这些人撑起的,所以可以遵循“二八理论”,筛选出在社群内活跃的20%的用户进行重点维护,让他们对社群产生归属感,从而持续为社群带来活跃,甚至带动不活跃的用户积极起来。
潜水用户是大多数社群都存在的,可能从刚开始加入社群开始,就已经设定了消息免打扰,所以自己久而久之也就忘了有这个群存在了。
这时候,如果你不想流失这部分的用户,可以尝试一个个添加私聊,不过“吃闭门羹”的机率会相对较多,所以要耐得住性子去做,或许会有意外惊喜。
一个社群想要长久运营下去,那么必然要让社群成员之间促成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除了线上聊一聊,偶尔还能线下聚一聚。
像我所在的群,群主就会定期发名片,介绍群内成员给大家认识,每个人都会进行自我介绍,除了介绍自己的工作、爱好,还会重点标注可以提供哪方面的资源和想获得什么帮助。大家聊久了关系都很好,还在群主的组织下见了面,偶尔还会有三两个人聚在一起吃顿饭,
对于一些付费社群来说,意见领袖是蛮重要的角色。很多人进群其实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人脉,所以说如果你的群里有业内大佬入驻,那么我相信你的拉新肯定不会差。
要知道一个社群能形成的第一前提,是社群用户都认为自己能够从中获利。
一个社群每天都要有不定时的话题,这样才能引起用户的注意力。
比如我所在的社群就曾在金庸去世消息发布后,进行了一番关于金庸名著的探讨,每个人都把自己对金庸最深刻的印象吐露出来,讨论中还有不少人私底下互加了好友。
久而久之,社群活跃度基本被拉升了很多,还会有用户自愿拉自己的朋友加入。
有时候,社群运营只要用对方法,促活就不成问题。